紅薯和馬鈴薯的儲藏學法
2020/3/23 來源: 作者: 瀏覽次數:1758
在儲藏紅薯時,為了避免黑斑病、軟腐病等侵略薯塊,通常入窖后先將窖溫提高到34℃~37℃、相對濕度85%上下,并繼續4天左右,以使薯塊在發掘時所形成的創傷趕快愈合,避免患病,生產上稱之為高溫愈合。在此之后窖溫通常把握在10℃~15℃,相對濕度85%~90%,這樣能使薯處于相對安穩的休眠狀況。
如窖溫低于9℃時刻過長便會發作寒害,使薯塊的儲藏性削弱,易發作僵心或腐朽。若是窖溫在3℃~6℃,6天就會表現出寒害然后發作干腐。當然若是溫度高于15℃,薯塊呼吸會加重,很多耗費營養和水分使薯塊減重,而且易形成病菌延伸,致使薯腐或發芽。
馬鈴薯發芽變青吃不得
馬鈴薯儲存時間的最適合窯溫為2℃~4℃。溫度高于5℃,塊莖的呼吸作用強水分耗費比干物質耗量大,所以呈現表皮舒展表象,尤其是在經過休眠期后塊莖芽眼中的幼芽便開端萌發,12℃以上塊莖便很多發芽。一旦出芽,其芽眼周圍便會發作一種叫龍葵堿的毒素,對人畜有害,影響其外觀和運用質量。所以發了芽的薯塊必定要將芽眼周圍的薯肉挖掉才干食用。薯塊發芽變青嚴峻時只好悉數丟掉。
至于窖內濕度,馬鈴薯與紅薯相似,以85%~90%左右為宜,濕度不行也會發作舒展,影響食用和種用價值。濕度高時霉菌容易發作,乃至形成塊莖腐朽。由此可見,紅薯與馬鈴薯在儲藏時間對溫度的需求相差較大,不宜放在一同儲藏。